油煙監測分環保機構開展的針對污染源排放評價的監測與科研機構開展的研究性質的監測兩類。前者基于國家標準GB18483-2001中規定的鋼絲濾筒等速采樣與實驗室紅外吸收法測量方法,該方法由現場采樣與實驗室分析兩部分工作組成,目前國內環保監測部門開展的日常油煙監測工作就是采用這個方法,具有環保執法的法定意義;后者不受國家標準約束而是從油煙污染物的基本理化特性出發,選擇較適合監測對象的經典方法對油煙進行檢測分析,這些方法檢測的結果比國標方法更細分、更精確、置信度更高,然而并不能作為環保執法的依據。
油煙顆粒物的監測方法有濾膜稱重法、微振蕩天平法、β衰減法、光散射法、晶體微天平法等等多種經典方法,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各自優勢與缺陷,考慮到便攜或在線監測設備的應用環境,光散射法可能是較適合油煙顆粒物監測的方法,但必須解決粘性的油煙顆粒物對光學元器件表面的污染問題(單反相機常用的超聲波法不適用粘性粉塵自清潔)。無論采用何種顆粒物監測方法,通常將濾膜稱重法作為基準檢測以及溯源方法。
油煙VOC污染指針物有不同的學術觀點,比較靠譜的是以非甲烷總烴或者醛酮類污染物作為油煙VOC污染指針物。油煙VOCs的檢測方法通常采用GC-MS(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常規的GC-MS設備無法完成實時在線監測任務,如果采用NDIR(非分散紅外吸收法)可以實現實時在線監測但是測量下限限制又導致數據精度不夠,因而在短期內廉價高精度的油煙VOCs監測設備現階段不太可能實現;TVOC檢測以FID(火焰離子化檢測法)與PID兩種技術為主,但是FID需要高潔凈氣源,使用過程繁瑣對使用者技術要求極高,PID類儀器便攜性極佳然而存在不同VOCs響應度差距可達超過一個數量級的問題,測量油煙這種組份動態范圍極大的污染源時TVOC數據很不靠譜。
目前對于油煙VOC的控制與監測技術基本上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所謂油煙VOC的專用監測技術尚未取得學術界普遍認同。至于將各類電化學傳感器、金屬氧化物傳感器、半導體傳感器等貼上所謂油煙傳感器標簽,則往往是檢測對象不明、響應度不確定、響應時間極其緩慢、根本無法溯源的業余科學愛好者的小實驗,不具備學術價值。